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公孙牧豕

公孙牧豕

豕(shǐ使):猪。此典指公孙弘家穷,曾以放猪谋生。后以此典指士人出身贫贱。公孙弘(前200年——前121年),字季。齐(齐国旧地,今山东大部分地区)菑(zī兹)川(郡治今山东寿光南)薛县(今山东滕县)人。年轻时做过薛县狱吏。有罪,被免职。因为家境贫穷,他只好到海边去放猪谋求生活。直到四十多岁,才开始学习《春秋》(儒家经典之一。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《春秋》整理修订而成,记述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〔前722年——前481年〕间之重要历史)杂说(各家对《春秋》之解释)。此典又作“孙弘牧”、“平津牧豕”、“四十牧豕”、“牧豕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112《平津侯主父列传》2949页:“丞相公孙弘者,齐菑川国薛县人也,字季。少时为薛狱吏,有罪,免。家贫,牧豕海上。年四十余,乃学《春秋》杂说。”

【例句】:

北周·庾信《谢滕王赉猪启》:“孙弘牧于淄水,惟以求钱;卜式养于上林,岂知其味。” 宋·黄庭坚《次韵杨明叔见饯》:“平津善牧豕,佽飞能斩蛟。” 金·元好问《古意》:“四十有牧豕,五十有负薪。” 清·孙枝蔚《埘斋》:“宁戚既饭牛,公孙亦牧豕。” 清·唐孙华《燕台怀古》:“食牛与牧豕,岂曰无英材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平津侯列传》:“丞相公孙弘者,齐菑川国薛县人也,字季。……家贫,牧豕海上。年四十余,乃学《春秋》杂说。”《汉书·公孙弘传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公孙弘为汉武帝时丞相,封平津侯。当初家中贫困,在海边放猪。四十几岁才开始学习《春秋》等书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士人出身贫贱。

【典形】 公孙牧豕、牧豕、平津牧豕、四十牧豕、孙弘牧、牧淄源豕。

【示例】

〔公孙牧豕〕 清·孙枝蔚《埘斋》:“宁戚既饭牛,公孙亦牧豕。”

〔牧豕〕 清·唐孙华《燕台怀古》:“食牛与牧豕,岂曰无英材。”

〔平津牧豕〕 宋·黄庭坚《次韵杨明叔见饯》:“平津善牧豕,佽飞能斩蛟。”

〔四十牧豕〕 金·元好问 《古意》:“四十有牧豕,五十有负薪。”

〔孙弘牧〕 北周·庾信《谢滕王赉猪启》:“孙弘牧于淄水,惟以求钱; 卜式养于上林,岂知其味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漉酒葛巾

    同“漉酒陶巾”。清潘柽章《雪中忽昙中以画菊一幅易酒云无从事即督邮亦可因寄诗招之》诗:“漉酒葛巾予故物,挥毫绢素尔奇谋。”

  • 济济多士

    《诗经.大雅.文王》:“恩皇多士,生此王国……济济多士,文王以产。”汉.毛氏传:“济济,多威仪也。”《诗经.大雅.文王》有济济多士之语,是歌颂有众多辅佐大臣之意。后遂用为称美贤臣众多之典。唐.杜甫《寄

  • 倒履迎

    同“倒屣迎宾”。清吴伟业《送纪伯紫往太原》诗:“酒肆传呼醉,球场倒履迎。”

  • 汲黯工卧

    同“汲黯卧理”。清 吴用威《春溪春泛遇伯严笠侪于别舫》诗:“淮阳汲黯但工卧,听鼓不用晨趋衙。”

  • 破题

    唐.李肇《国史补》:“李程试《日五色赋》,既出闱,杨於陵见其破题云:‘德动天鉴,祥开日华。’”宋.欧阳修《六一诗话》:“梅圣俞(尧臣)尝于范希文(仲淹)席上赋《河豚鱼诗》云:‘春洲生荻芽,春岸飞杨花。

  • 泗水逸周鼎

    源见“九鼎沦泗”。喻王业沦丧。宋苏轼《甘露寺》诗:“泗水逸周鼎,渭城辞汉盘。”

  • 享帚自珍

    同“敝帚自珍”。清俞樾《春在堂随笔.笔一》:“文士名心,书生习气,缄石知谬,享帚自珍。”主谓 把扫帚视为珍宝。比喻东西虽很微劣,却看得非常珍贵。汉·刘珍《东观汉记·光武帝纪》:“家有敝帚,享之千金。”

  • 率土之滨

    犹言四海之内。《诗.小雅.北山》:“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”率:循。滨:泛指边界。古人以为中国四周都有海,故说“率土之滨”。偏正 率,循,沿着。沿着国土的边涯。犹言普天之下,四海之内

  • 琴断朱弦

    清代洪升《长生殿.倖恩》:“琴断朱弦,不幸文君早寡。”旧以琴瑟比喻夫妇,这里所谓琴断了弦,指文君失去了丈夫。后称丧妻为“断弦”。主谓 古时以琴瑟比喻夫妻,故以弦断比喻丧偶。清·洪昇《长生殿·幸恩》:“

  • 塞泥丸

    同“塞丸泥”。明阮大铖《燕子笺.守溃》:“百二雄关,临风一剑寒。老当益壮,只手塞泥丸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