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书淫

书淫

晋.皇甫谧《玄晏春秋》:“余学或兼夜不寐,或临食忘餐,或不觉日夕,方之好色,号余曰书淫。”(见《北堂书钞》卷九十七)此事又见《晋书.皇甫谧传》。

又《梁书.刘峻传》:“峻好学,家贫,寄人庑下,自课读书,常燎麻炬,从夕达旦。……清河崔慰祖谓之书淫。”

后因以“书淫”用以指称读书入迷嗜书成癖的人。唐.刘禹锡《乐天是月长斋,鄙夫此时愁卧,里闾非远,云雾难披,因以寄怀,遂为联句。所期解闷,焉敢惊禅》诗:“定知于佛佞,岂复向书淫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北堂书钞》 卷九十七引晋·皇甫谧《玄晏春秋》云:“余学或兼夜不寐,或临食忘飧,或不觉日夕,方之好色,号余为‘书淫’。”《晋书·皇甫谧传》 亦载。《梁书·刘峻传》:“ (刘) 峻好学,家贫,寄人庑下,自课读书,……齐永明中,从桑乾得还,自谓所见不博,更求异书,闻京师有者,必往祈借,清河崔慰祖谓之‘书淫’。”

【今译】 晋代皇甫谧读书废寝忘食,夜以继日,时人称之为“书淫”。南朝梁刘峻 (字孝标) 自幼刻苦勤学,发奋攻读,他广览群籍却仍不满足,尽力搜求异书,听说京城中有人家有,必定前去求借,亦被称为“书淫”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酷爱读书,无尽无休。

【典形】 耽书类淫、书史淫、书淫、淫书。

【示例】

〔耽书类淫〕 唐·李商隐《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》:“佞佛将成缚,耽书或类淫。”

〔书史淫〕 宋·辛弃疾《鹧鸪天·不寐》:“一生不负溪山债,百药难治书史淫。”

〔书淫〕 唐·王维《魏郡太守上党苗公德政碑》:“淮王九师之易,汉氏三家之诗。传癖书淫,鹰扬学府。”

〔淫书〕 宋·陆游《游合江园戏题》:“熟计淫书理白鱼,何如纵猎牵黄犬。”


【词语书淫】   汉语词典:书淫

猜你喜欢

  • 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

    《论语.乡党》: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厌:通餍,满足;脍:切细的鱼或肉。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,意谓粮食舂得越精白越好,鱼肉切得越细越好。形容讲究饮食,主张食品精细,讲究烹饪技巧。鲁迅《南腔北调集.由

  • 人生如寄

    《文选.古诗十九首》:“人生天地间,忽如远行客。”李善注引《尸子》:“老莱子曰‘人生于天地之间,寄也。寄者故归。’”又《古诗十九首.驱车上东门》:“人生忽如寄,寿无金石固。”谓人的一生犹如暂时寄居在世

  • 晋武焚裘

    《晋书.武帝纪》:“(咸宁四年十一月辛巳)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,帝以奇技异服典礼所禁,焚之于殿前。”有一个叫程据的人献给晋武帝一领“雉头裘”。武帝认为是奇装异服,便在殿前当众焚毁。后因用为帝王崇尚俭朴

  • 刑期无刑

    《书.大禹谟》:“刑期于无刑。”谓设刑罚的目的在于教育人恪守法律,从而达到不用刑的目的。《宋史.刑法志二》:“刑故而得宽,则死者滋众,非刑期无刑之道。”主谓 使用刑罚,正是期望以后不再使用刑罚。语出《

  • 白社游

    源见“洛阳社”。指隐居。唐王绩《晚年叙志示翟处士》诗:“失路青门隐,藏名白社游。”

  • 斫被

    《世说新语.德行》:“王祥(字休徵,琅邪临沂人)事后母朱夫人(祥父融娶高平薛氏生祥,后续庐江朱氏,生览)甚谨。家有一李树,结子殊好,母恒使守之。时风雨忽至,祥抱树而泣(梁刘孝标注引萧广济《孝子传》:“

  • 锦字挑思

    源见“织锦回文”。谓情书引起以往的情思。明汤显祖《紫钗记.折柳阳关》:“关心事,省可的翠绡封泪,锦字挑思。”

  • 豹文

    源见“南山雾豹”。喻指出色的才华。明 王錂《春芜记.忤奸》:“十年间屈首衡门,似南山修成豹文。”【词语豹文】   汉语大词典:豹文

  • 涅而不缁

    《论语.阳货》:“子曰:‘然,有是言也。不曰坚乎,磨而不磷(lín损伤);不曰白乎,涅(niè染也)而不缁。吾岂匏瓜也哉?焉能系而不食?’”孔子对子路说:“对,我曾经说过君子人不去坏人那里。但不是说坚

  • 伐檀人

    泛指劳动者。三国魏王粲《从军行》之四: “我有素餐责,诚愧伐檀人。” 参见:○伐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