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东方三千牍

东方三千牍

牍(dú独):古代写字用的木片。此典指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牍,求得任用之事。后以此典指向帝王上书、呈奏和求得任用。东方朔(前154——前93年),字曼倩,平原厌次(今山东惠民县)人,性诙谐滑稽,善辞赋,爱好古籍经术,博学多览。汉武帝初即位,征举方正贤良材力之士,东方朔初到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到主管上书的公车官署递上自己的奏牍,共用了3千枚木片。公车府派两个人共同抬他的奏牍,刚好抬得起来。汉武帝到尚方署读那些报告,每次读一段后,便在奏牍上划个记号,读了两个月才读完。下诏令任命东方朔为郎(皇帝侍从)官,经常在宫内听候差遣。此典又作“上书金马”、“汉庭三千牍”、“三千牍”、“牍三千”、“公车困”、“上书三千牍”、“东方牍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126《滑稽列传·东方朔传》3205页:“凡用三千奏牍,公车令两人共持举(抬扛)其书,仅然(刚好)能胜(胜任)之。人主从上方(官署。即尚方,主管制造皇家所用器物)读之,止,辄乙(“乙”,是划暂停记号“L”,不是甲乙的“乙”字,)其处,读之二月乃尽。诏拜(授予宫职)以为郎(帝王侍从官),常在侧侍中(侍从皇帝左右,听候差遣)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刘禹锡《谒枉山会禅师》:“弱冠游咸京,上书金马外。” 宋·刘筠《怀旧居》:“汉庭已奏三千牍,周室仍繙十二经。” 宋·苏轼《次韵子由送千之侄》:“闭门试草三千牍,仄席求人少似今。” 宋·张孝祥《子云压境先遣诗》:“小此淹留待追诏,公车归奏牍三千。” 金·元好问《看山》:“公车困方朔,太仓饱侏儒。” 元·揭傒斯《写兴五首寿吴大宗师》:“上书三千牍,长揖万乘君。” 明·唐寅《赠徐昌国》:“三千好献东方牍,来伴山人赞法王。” 清·黄景仁《东阿道中逢汪剑潭》:“问君此行胡为哉,怀策欲问金门献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武帝时,齐人有东方生名朔,以好古传书,爱经术,多所博观外家之语。朔初入长安,到公车上书,凡用三千奏牍。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,仅然能胜之。人主从上方读之,止,辄乙其处,读之二月乃尽。”

【今译】 汉代东方朔 (字曼倩) 爱好古籍经术,博学多览。他初到长安,到主管上书的公车递上自己的书奏,共用了三千奏牍。公车令两个人抬他的书奏,才勉强抬起来。汉武帝从头读起,每次读一段后,用笔在牍上勾个记号,读了两个月才读完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向帝王上书,求得任用。

【典形】 东方牍、牍三千、公车困、汉庭三千牍、金门献、三千牍、上书金马、上书三千牍、削牍三千。

【示例】

〔东方牍〕 明·唐寅《赠徐昌国》:“三千好献东方牍,来伴山人赞法王。”

〔牍三千〕 宋·张孝祥《子云压境先遣诗》:“小此淹留待追诏,公车归奏牍三千。”

〔公车困〕 金·元好问《看山》:“公车困方朔,太仓饱侏儒。”

〔汉庭三千牍〕 宋 · 刘筠 《怀旧居》:“汉庭已奏三千牍,周室仍繙十二经。”

〔金门献〕 清·黄景仁《东阿道中逢汪剑潭》:“问君此行胡为哉,怀策欲向金门献。”

〔三千牍〕 宋·苏轼《次韵子由送千之侄》:“闭门试草三千牍,仄席求人少似今。”

〔上书金马〕 唐·刘禹锡《谒枉山会禅师》:“弱冠游咸京,上书金马外。”

〔上书三千牍〕 元·揭傒斯《写兴五首寿吴大宗师》:“上书三千牍,长揖万乘君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白雪唱

    同“白雪歌”。唐钱起《赠东邻郑少府》诗:“一闻《白雪》唱,愿见清扬久。”

  • 三从四德

    封建时代束缚妇女的戒条。《仪礼.丧服.子夏传》:“妇人有三从之义,无专用之道,故未嫁从父,既嫁从夫,夫死从子。”《诗.周南.葛覃》:“言告师氏,言告言归。”毛传:“师,女师也。古者女师,教以妇德、妇言

  • 椿年

    《庄子.逍遥游》:“楚之南有冥灵者,以五百岁为春,五百岁为秋;上古有大椿者,以八千岁为春,八千岁为秋。”成玄英疏:“冥灵、大椿,并木名也。”后世因以“椿年”喻长寿,高龄。为祝人长寿之典。唐钱起《柏崖老

  • 苇杖

    源见“蒲鞭”。以蒲苇为杖,聊以示辱。谓刑罚宽仁。三国 魏曹植《对酒歌》:“蒲鞭苇杖示有刑。”《文选.沈约〈齐故安陆昭王碑文〉》:“南阳苇杖未足比其仁,颍川时雨无以丰其泽。”吕延济注:“《韩诗外传》云‘

  • 临邛渴

    同“相如病渴”。唐李商隐《令狐八拾遗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》诗:“嗟予久抱临邛渴,便欲因君问钓矶。”

  • 病到膏肓

    同“病入膏肓”。冒广生《己未除夕视家人时老母尚病中》诗:“天怜艰苦增亲寿,病到膏肓乞药灵。”

  • 阳春有脚

    源见“有脚阳春”。称誉勤政爱民的官员。宋杨万里《送吉守赵山父移广东提刑》诗:“阳春有脚来江城,银汉乘槎移使星。”明汤显祖《牡丹亭.劝农》:“千村转岁华。愚父老香盆,儿童竹马。阳春有脚,经过百姓人家。”

  • 水仙

    唐司马承祯《天隐子.神解八》:“在天曰天仙,在地曰地仙,在水曰水仙。”后因以“水仙”谓水中之仙,亦称美女。宋徐积《堪画看》词:“深浪里,乱云边,只有逍遥是水仙。”宋苏轼《浣溪沙.赠闾丘朝仪时还徐州》词

  • 琪花瑶草

    仙界的花草。宋代王毂《梦仙谣》:“前程渐觉风光好,琪花片片粘瑶草。”琪、瑶:原是美玉名。并列 琪、瑶,美玉。花草如美玉般鲜美。语本唐·王毂《梦仙谣》:“前程渐觉风光好,琪花片片粘瑶草。”《西游记》98

  • 北山归意

    源见“北山移文”。指隐居之意。唐吴融《忆猿》诗:“犹有北山归意在,少惊佳树近房栊。”